不管有没有贸易战,厂商到用户模式的本土采购有优势

采购业务

《花钱很重要》欢迎来自雷产品销售和开发副总裁杰森·米德尔顿的客座文章。

2018年,我们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超过了3010亿美元——原因并不神秘。由于那里的廉价劳动力和较少的监管,在你的产品上印上“中国制造”往往比“美国制造”更具成本效益。

然而,在去年,贸易战促使许多公司重新评估其外包业务,并考虑采用“制造商到用户”的本地采购模式。随着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约2500亿美元的关税,从中国采购产品和材料不再具有成本效益。

正在评估回流的国内企业正在慢慢发现一些同行和竞争对手十多年前就已经知道的一个事实:由于隐性成本,外包已经出现了从来没有从长远来看是划算的。

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是英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商阿斯顿马丁。2014年,在收到有关2007年以后生产的某些车辆油门踏板失灵的投诉后,该公司展开了调查。他们的工程师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有问题的踏板是用假冒材料制成的,而不是公司指定的注塑杜邦PA6塑料。

假冒树脂是如何出现在这些踏板上的,这是一个复杂的供应链动态网络的结果。

第一站离家很近——踏板是由英国当地一家名为精密Varionic International (PVI)的公司组装的。根据PVI的网站,他们自己在现场加工,但从中国制造商那里采购零件。这些踏板被追踪到一家位于香港的PVI供应商。之前的供应链仍不清楚,但阿斯顿·马丁认为,供应商将踏板的成型分包给了另一家公司,该公司可能从中国东莞的一家公司购买了假冒树脂。

这家转包成型公司声称与PVI的供应商没有任何业务往来,因此不太可能最终确定假冒材料的来源。

但无可争议的是,外包会导致信誉良好的公司远离其供应链的业务端,最终,产品质量会受到损害。

在这种情况下,阿斯顿·马丁最终召回了17590辆汽车,虽然这次召回的财务影响不是灾难性的,但可能是灾难性的。

阿斯顿·马丁(Aston Martin)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外包的局限性是深远的,涉及很多行业。没有人会质疑,离岸制造最初往往比与国内制造商合作成本更低——至少在正在进行的贸易战之前是这样。但重要的是要承认,这些短期的节省带来了难以衡量的损失:可见谁在制造你的零件——以及他们是如何制造的。

没有这种对承包商和分包商的监督,几乎不可能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从长远来看,看起来很小的问题,比如踏板上使用的塑料类型,可能会沿着供应链往上走,对你的业务和声誉造成深远的问题。

随着企业转向国内制造,以便更好地了解合作伙伴的做法和产品,许多企业选择将组装工厂留在海外,以利用较低的劳动力价格来抵消成本。

没有人能预测与中国的贸易战会如何发展,但我们这些投资于制造商到用户模式的人相信,我们的状况会比那些优先考虑短期成本节约而不是长期财务健康的公司更好。

在Procurious分享

讨论:

你的电邮地址将不会公布。

这个网站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邮件。了解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